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南怀根:一辈子都该读的不可竞权

南怀根:一辈子都该读的不可竞权

3年前 (2023-01-07)美文摘抄

我们今天开讲,所要引用的经典如下:

(一)经部

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महामहाभारतसूत्र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简称《般若经》,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该经为唐朝玄奘法师译,共600卷。

“般若波罗蜜多”,意译“智慧到彼岸”,此经主旨在阐明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后世也称“空经”。

大般涅槃经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盘思想。

《涅盘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也就是说,大乘“空”的思想出现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现在后,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

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

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

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

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也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

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

楞伽经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胜鬘夫人经

《胜鬘经(Śrīmālā-simha-nāda-sūtra)》佛教经典,属如来藏系。全称《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称《狮子吼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1卷)。

胜鬘传为古印度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女,阿逾阇国王后,其母即佛陀堂弟摩诃男之养女末利夫人,此经为记述胜鬘夫人劝信佛法的说教。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是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佛经。

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思想做基础,叙述了阿含以来之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它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所熟悉的经典。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

“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楞严经

《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主要经典之一,以其深邃、丰富和了义的佛教教义,以及在教理和实证两方面的精湛阐述,使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祖师大德共尊的经中之王。

《楞严咒》里边所讲的,都是降服诸魔,制诸外道的,从一开始到终了,每一句都是诸佛的心地法门,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的力量,即使只念一字、一句、一会,或念全咒,都是惊天动地,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妖魔远避,魑魅遁形。

所以佛顶光明,这光明也就是表示咒的力量,是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人一切功德。

圆觉经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 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是佛教大乘之经典,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

其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

《四分律》由四部分构成,初分为比丘戒,共21卷;第二分为比丘尼戒和受戒、说戒犍度,共15卷;第三分为安居自恣等法,共13卷;第四分为房舍等杂法,共11卷。

本律的内容,包括序、正宗、流通三分。

序分由劝信序和发起序组成。初五言颂(共46颂半)为劝信序,次长行“如来自知时”以上为发起序,叙舍利弗请佛结戒的因缘。

正宗分包含二部戒及二十犍度。

二部戒中,初比丘戒(卷1至21),即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二百五十条戒。

每一戒各各说明缘起(为何事结戒)、缘起人(因谁结戒)、立戒(佛陀结戒经过和所结戒条)、分别所立戒(条文的解释)、判决是非(是犯非犯和所犯轻重的判断)。

《戒经》为止持部分,也就是“此不应作”的内容,是戒律以法律条文出现的部分,记录了佛陀为僧团制定的每一条戒律。每条戒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制戒缘起,介绍佛陀在何地、因何事、何人而制定此戒;二是戒律文句;三是判决标准,说明是否犯戒及犯戒轻重的标准。

菩萨戒(大乘)

菩萨戒即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称为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扇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经》卷下中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三)论部

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梵文 Abhisamayālamkāra nāma prajnāpāramitopadeśa śāstra,全名为《现观庄严名曰智慧到彼岸教授论》, 是慈氏(弥勒)菩萨五论之一,又名《现证庄严论》。本论是阐释所有《般若经》的密意,在阐释时将《般若经》每会均分作八大段解释,可以说是《般若经》的总科目。

大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开祖智顗大师,于594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在荆州玉泉寺,一夏九旬间朝暮二时讲出,弟子章安灌顶笔录成书。原来题名《圆顿止观》,后来改称《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

宗镜录

《宗镜录》是延寿大师的主要著作,它总结了宋以前中国佛学的得失,指出了此后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佛教在五代宋初演变的基本轨迹。

《宗镜录》的主旨,是要在肯定唐代宗密“禅教一致”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发扬光大,并把这种融合思想的原则推及所有佛教宗派。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字,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标宗章“立正宗明为归趣”,问答章“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引真诠成其圆信”。所谓正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又编联古制的深义,撮略宝藏的圆诠,故称曰录。

正续指月录

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又,清代聂先(乐读居士)撰有《续指月录》一书,全书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系继《指月录》之后所编集的禅门高僧列传。也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指月录》所载仅至六祖下十六世,本书承接其后,所收内容自南宋·隆兴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八世为止。此外,在二十卷之前附《卷首》一篇,集录《指月录》所遗漏的十六世诸师传略,以及 江湘、 余怀的序文,灵岩学人、如是居士的弁语、海印学人的缘起、孙孝则的书问、凡例、 伦叙考等文。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录法嗣不详的六十一位禅师传略。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论》,由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撰写,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

密宗道次第论

原名《胜遍至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论》,又称《密宗道次第广论》,亦称《德胜主大 金刚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论》。明永乐四年(1406)宗喀 巴著于西藏绛巴林寺。此论概括密宗的四部教法,而以 无上瑜伽为重点,对密宗四部的修行次第、仪轨、方法、 法器使用等方面……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本书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主持翻译,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克服艰难险阻,要取的真经就是——《瑜伽师地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所造,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

此论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文殊、弥勒经龙树、无著所传之深观、广行二门修习要旨,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学人研习此论,不仅可以树立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亦可将平日零散所学所得之佛法心要综合贯穿,并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之道理。

假定一个人想学佛,想学佛法,把上面列举的这几部经律论,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较深入的研读,绝对足够了。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shutuijian.net/meiwen/202301/844.html

“南怀根:一辈子都该读的不可竞权” 的相关文章

喝上2022岁月的一杯仙茶与世界遥不可及

喝上2022岁月的一杯仙茶与世界遥不可及

醉月山人说:“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自古文人皆爱茶,我也不例外,虽然不懂茶道,却也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喝着自己喜欢的茶,也能品出别样一番滋味。闲暇之余,愿意循着茶香的源头,跋涉千里去寻找养育它的那一方山水美姿,也愿意用偷得浮生半日去享受那淡淡一杯茶的时光。想必,但凡爱喝茶的人,必是能经得起...

好好生活2022自己,这是最美的风景。

好好生活2022自己,这是最美的风景。

“我在你的世界里下落不明,你在我的世界里光芒万丈”。有多少人,习惯将自己当做卑微的野草,藏在无人的角落,任人践踏,又有多少人习惯将别人当做皎皎的明月,悬在心中,捧在手中,小心翼翼,倍加呵护,只为了一份虚幻和盲目的爱。被人当做明月的,未必全身充满光亮,很多时候,只是距离,让我们产生了朦胧美,当我们走近...

2022新征程:新年,未来大门敞开

2022新征程:新年,未来大门敞开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到了元旦,到了新年。新年,向未来敞开了大门,失去的一年,又重新返回,来到了新的起点。我们轻轻的推开新年的门扉,时间又要开始寂静的在日历上走着。2022年不动声色的即将成为历史,然而,回想这一年的光景,没有惊涛骇浪,日子平静安好。这一年平平淡淡,只是很多事还未能完成,很多朋友...

2023 新的一年 愿岁月如初,你我如故

2023 新的一年 愿岁月如初,你我如故

在平淡的日子中领悟生命的本真,在静谧的岁月中品尝人生的百味。站在新年旧渡口,恋恋中远去。只留下像现在这样五味杂志的时间,慢慢回忆,悄悄溜走的时间,以及许多依恋之情,留给我们又足够狂欢浪费的时间。把尘世的喧嚣写成诗。回味时光,安静而亮丽。在时间中安详下来。快乐快乐是我们最终的幸福。在喧嚣的尘世中,在有...

2023 心态好事事好,心放宽事事安

2023 心态好事事好,心放宽事事安

回顾转身走过的一年,每个人都经历各种坎坷,过得快不幸福,幸福和快乐不是别人布什,却忘了珍惜眼前的幸福。也是幸福之源。我们的世界是自然和明朗的。谁的生活都不能太圆满。这是人生最幸福的温暖。生活变得快乐和从容,就是意识到人的世派,只活自己,挽救尊严。我只求有人性的幸福。带着对生命的敬意,简单生活,尽力弥...

2023 盛意以春风,春风不及你

2023 盛意以春风,春风不及你

迎面有风袭来,几分暖怡,惊觉冬将远去,眉间似有春意涌动在心底。二月春风意,盛满了欣喜,似翩翩白衣少年,打马而来,迫不及待地与花香撞了个满怀。草木逢春是喜悦,华枝春满是惊艳,纵然经历了寒冬的清寂与萧索,依然可以在春风吹来之时又生暖色。光阴的良善,给予内心温暖,走过人生的每一站,我们都不曾丢失那个最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