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有感 > 明若金显读后感

明若金显读后感

3年前 (2023-01-05)读书有感

史铁生说,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琴弦脆弱,但有韧性,绷得越紧越可以弹奏出高亢的乐曲。心弦也要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有了目的就有活下去的动力。

大半生都在轮椅上度过,一直与疾病作斗争的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瑰宝,将中国文坛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因《我与地坛》而认识他,《我与地坛》影响之大,文章之美,内涵之丰富,思考之深入,可见一斑。之后,他的生命之歌一直在弹响,在他的重要作品《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告诉我们,人活着就得有一个目标,哪怕是虚设的目标也要有,有了这个目标,生命的琴弦才能拉紧,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也就够了。

《命若琴弦》的故事很简单,在莽莽群山中,有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靠说书弹琴为生,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老瞎子带着小瞎子一辈子东奔西走,只为弹断1000根琴弦,这样就可以拿到他师傅给他留在琴槽里治瞎眼的药方,看一眼自己从未见过的所生存的世界。一直到他70岁,终于弹断了1000根琴弦时,他欣喜若狂的拿着药方去抓药,却被大家告知那药方是一张无字白纸。

50年的苦苦追寻,50年心里唯一的希望,一切一切都瞬间坍塌。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了,人生已经找不到任何的意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希望是个好东西,而且可能是最好的东西。很多目标,也许最终被证明是虚幻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在那之前,这些目标和意义就是人活下去的信念,老瞎子守着一个虚设的目标,弹断了1000根琴弦就能抓药治好眼睛,最后发现这目标不过是虚设的,可是那时候他已经70岁了,之前的几十年,他弹琴有激情,说书有动力,就是因为这个虚设的目标在那里吸引着他,他要奔向那里。最后,他发现他努力了几十年的目标,原来是假的。

所幸,老瞎子在他生命即将枯萎时,明白了他的师傅留给他这张白纸药方的真实用意,他也给了小瞎子一个虚设的目标,甚至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他告诉小瞎子,只有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以拿到治好瞎眼的药方。他知道小瞎子还是会和他一样继续朝着那个目标前进,继续走,继续弹,一直到死,心中也是满怀希望的。

史铁生用一个朴素的故事和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普世的道理:人的一生需要给自己找一个目标和希望,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继续。

目标的意义在于目标本身,在于奔向目标的行途,在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过程中。在这期间你会发现为梦想和希望奋斗的人生充满激情,生命饱满有力。就像史铁生所说的,人的名字叫欲望,人生有限,欲望无边,这欲望不一定是发财,不一定是有权,也是生命之欲望,也是活着之欲望,也是梦想之欲望,只要有欲望,人的生命之火就会燃烧。

命若琴弦读后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shutuijian.net/yougan/202301/90.html

“明若金显读后感” 的相关文章

拒绝烂书!选择好书的三种方法

拒绝烂书!选择好书的三种方法

好书推荐:想要读书,这第一步自然是要选择一本书。然而很多人恰恰在这第一步犯了难,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该选什么书来看?可别小看选书这一个小动作,书选的太烂不行,会坏了自己的兴致,可能还会误导自己;书选的太难太晦涩不行,会打击自己读书的积极性;书选的太没营养也不行,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咱们有句俗语叫:少不...

世界上最复杂的书只有五页厚,很多人开不了第一页!

世界上最复杂的书只有五页厚,很多人开不了第一页!

要说到机关术,还是得说咱们中华文明中一直,被人们推崇的机关,那真是博大精深,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机关算尽,说的就是,机关的无比巧妙和设计人的心思缜密。就好比这本只有5页的书,它每一页都想迷宫一样的机关拦住了很多人,你想看下一页,你就得破解前面的机关。对于喜欢动脑的人来说,非常富有挑战性,这本书也算是...

读后感和读书心有什么区别?

读后感和读书心有什么区别?

最近有网友问我,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有什么区别?今天我来详细为大家解说这个问题,在解说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的使用场所。读后感普遍用于学生年代,或者用于基层单位,而心得体会,普遍用于企业和机关单位,但是两者的意思区别不大,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根据我们多年写作经验,主要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读后感开始和结束,超实用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读后感开始和结束,超实用

01如何写好读后感开头和结尾(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开头与结尾。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

读后感和文学评论

读后感和文学评论

读(观)后感和文学评论,是不少作者写作时很容易相互牵扯混淆的两种常用文体。它们都属于评论范围,但又有一些交集和区别。我最早学写的保存下来的读后感,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的《值得一读的 < 周处 >》,而我的最早的文学评论《<祝福> 的“画眼睛”艺术》,则是拜读了恩师吴小秋老师发...

《背叛》读后感

《背叛》读后感

《背叛》读后感这本书是借的,所以看的更为仔细。该书的布局与格调与《遥远的救世主》大同小异。用书中的话来概括:“文化嘛,自古就有学术型和实用型两种,按学术型去生活,头破血流。按实用型去著书立说,那是犯罪,能从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人,通常被社会称为老谋深算。”作者自诩是老谋深算的那种。如果说这本书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