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有感 > 重读《小雅·白华》,追寻淡而未忘的故事

重读《小雅·白华》,追寻淡而未忘的故事

2个月前 (06-20)读书有感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诗经·小雅·白华

今天,看到《小雅·白华》篇了,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先试着翻译一下吧:

随风轻轻摇曳的菅草啊,开着洁白芬芳花。

素净的白茅草啊,我把它柔柔的束成一片。

可你却离我远去,留我独守这漫天的孤寂。

天上白云悠悠,露珠儿轻吻着菅草与白茅。

我命运艰难,而你走后终究再也没有回来。

我想,这个故事或许是这样的吧:

女孩的名字叫红颜,她的家在长满菅草和白茅的河边。

那一年,红颜十六岁,她带着新采的菅草花编的花环,用柔软的白茅束了黑发,

嫁给了对岸打猎的少年。他总说,她的名字像极了天上的白云,而他就是那雾山。

白云围绕着雾山尖,像她羞怯时垂下的鬓发。

那一年,红颜十八岁,天下大旱,颗粒无收,树木凋零。

他望着龟裂的田垄,把最后半袋粟米塞进她怀里:

“我去北边寻活路,等白云再绕雾山时,必接你团圆。”

红颜日日去河滩。一天又一天,菅草枯了又生,

白茅死了再长,她把白茅编成百束、千束,垫在漏风的草席下,

就像他临走前为她铺的“软榻”,她就坐在草席上痴痴的等。

偶尔有雁掠过云端,她便踮脚挥动褪色的菅草花环,雁影却从不曾停留。

某夜暴雨忽至,她在雷鸣中惊醒,盼了好久好久的雨来了,

但是泥水冲垮了土屋,她死死抱住门框,怀里是他留下的旧弓。

浑浊的水漫过脚踝时,她忽然看见水面浮着的白茅根,竟在浊流中绽出嫩芽。

那一年,红颜十九岁,终于有人带来口信:去年北地闹了瘟疫。

她的那座山终究永远留在了远方。

而她,河边那新隆起的那个小土堆上,菅草又盛开了洁白的花。

山风把菅草与茅草吹散进云雾里。白云正温柔地裹住雾山头,像要抚平大地的伤痕。

仿佛她在那轻声说,“你看啊…云又绕山了。”

露水从睫毛滚落,打湿了掌心一株新折的菅草花。

读诗经,有时,我不知道是在书中寻找灵感,还是书中寻找回忆。仿佛书里的许多诗文,都是前生经历的故事,如此的感同身受,如此的心动莫名。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shutuijian.net/yougan/202506/21474.html

“重读《小雅·白华》,追寻淡而未忘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读后感

读后感

领袖写领袖,值得一读。“领袖们”一位作者尼克松是美国第37任总统,我对本书作者的了解限于他打破中美关系坚冰访华,美国从越南撤军,水门事件等。因此我对上个世纪二战后50-70年代政治领袖的了解是缺乏的。本书打开了一扇门,上个世纪的几个和美国关系密切的领袖如日本首相吉田茂,德国总理阿登纳等等都从书中走到...

孩子不会写读后感,家长只要问四个问题就能帮助流感好用

孩子不会写读后感,家长只要问四个问题就能帮助流感好用

这个暑假陪孩子在老家待了半个月,也算是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一个亲戚知道我回去,特意和我聊了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假期老师布置了一些读书和写读后感的作业,孩子一直磨磨蹭蹭没有动笔。她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急迫,孩子越是写不出来。现在,搞得她都不敢在孩子面前提这事。她还说,孩子一到写作文就不知道如何动笔。自...

读后感:“读法”--文心就是这种感觉。

读后感:“读法”--文心就是这种感觉。

《阅读的方法》最后一篇读后感了,有点激动,终于坚持到了最后,一篇都没落下,人生头一回这么认真地读一本书。这一章开头聊到了王维的诗《鸟鸣涧》,从春天与桂花的矛盾,推理出一个假设,这里的桂花是一种春天开花的桂花,学名“山矾花”,“春桂”是它的俗名。到这里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仔细看诗中每一句都在强调极度安静...

读这本书比读一万本书好?收获满满。

读这本书比读一万本书好?收获满满。

成年人必读的一本书,六经之首。有一句话说“成事者,无不读《易经》。”我们经常会在日历、老黄历还有一些枯燥的风水书上看到周易,上有乾,下有坤,10天干12地支,一个甲子轮回。周易自古至今一直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倡导多读经典,引经据典。“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这句话出自《易经》,原文是...

与父母的书

与父母的书

爸妈千里之外的你们在家里还好吗?有些想你们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即将大五,穿上神圣的白大衣进入附属医院开启我的医学旅途。每次回到家中,很多想和你们分享的事情就是说不出口,对你们的感激之情也羞于表达,既然这样,那就让我给你们写一封信与你们分享点滴。把时光拨回到4年前的那个暑假,我们一家人,挤在电脑...

红色经典|世界上只有一颗红星--“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色经典|世界上只有一颗红星--“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峡山二七一实验初中 八年级22班 王智治84年前,一位内心带着重重疑问的年轻记者踏上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充满了疑团的地方——“红色中国”。在这被铜墙铁壁所遮挡住的革命根据地,他即将为世界揭开神秘的革命面纱。这个年轻的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斯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