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儿童绘本故事《小狮子照哈哈镜》

儿童绘本故事《小狮子照哈哈镜》

2年前 (2023-01-31)好书推荐

《小狮子照哈哈镜》是一个童话故事,它生动形象地将凸面镜与凹面镜的特点展现出来,知道狮子上当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了幼儿一个道理:人不能以大欺小,也不能以自己的权位的高低去贬低弱者,做一个踏实认真爱动脑经的好孩子。

儿童绘本故事《小狮子照哈哈镜》

绘本欣赏

有件事情真好笑,小猫跟狮子比大小。

有一天,狮子抓住小猫,想把他一口吞下去。

小猫喵呜喵呜叫:“你为什么吃我呀?”狮子听了哈哈大笑:“那还用问,因为我大,你小。”

小猫说:“什么,什么,你大,我小?

你一定是眼睛花了,明明是我大,你小。”

狮子听小猫这么一说,糊涂起来了。

小猫说:“你呀,眼睛只看见自己的爪子,你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

“对呀!”狮子想了一想说,

“我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

小猫说:“我家有面镜子,你照一照,就知道自己有多大了。”

狮子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他想,照镜子一定很有趣,就跟着小猫走,走呀走,一直走到小猫家门口。

小猫家的镜子可奇怪了,正面可以照,反面也可以照,正面鼓起来,反面凹进去,电钮一按就转一转。

狮子走进屋子,在镜子前面一站,正好鼓起来的一面朝着他。他往镜子里一瞧,看见自己又矮又小,像只小老鼠。

小猫说:“你看明白了吧,你的个儿有多大?现在你站到旁边去,让我来照镜子。”

小猫偷偷地把电钮一按,镜子转了一转,凹进去的一面朝着他。

嗬,不得了,这镜子里的小猫比狮子还大呢。

狮子站在旁边偷偷地瞧了一眼,看见镜子里的小猫这么大,这么高,嘴巴一张一张的,真吓人。

狮子以为小猫要来吃他了,转过身子就跑,一直跑到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你们见过小猫家的镜子吗?这种镜子叫作哈哈镜。

你们在凹进去的一面照一照,就会变成个巨人,可是在鼓起来的一面照一照,恐怕要变成一只小跳圣了。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shutuijian.net/tuijian/202301/4991.html

“儿童绘本故事《小狮子照哈哈镜》 ” 的相关文章

书单在你的阅读历史中--读书

书单在你的阅读历史中--读书

草长莺飞的季节,好书也在阅读者的世界里生长出来。为及时将好书信息送达爱书人,也为使年终好书榜具有更宽广的视野,“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从今年起于每季度末推出季节书单。让好书随季节而抽枝发芽,让爱书的你在每个季节都能对阅读世界深情凝望。——编者关于“书单”的话题是一个不好谈而又不得不谈的话题...

亚马逊评100本值得终身阅读的好书

亚马逊评100本值得终身阅读的好书

我们大部分人原本能够阅读很多书籍,但是我们却倾向于为自己不读书寻找借口。“我太忙了。”“我要一口气刷完《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这部剧。”“我不知道该看哪本书。”如果你的借口是最后一个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份图书榜单或许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亚马逊的图书编辑选出了每个人一生中应该读的...

2013全球好书推荐

2013全球好书推荐

2013年即将过去,欧美一些报刊纷纷推出“年度好书”。笔者综合英国《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经济学人》和美国《纽约时报》的年度好书榜单,选出《撒切尔夫人授权传记》《当钱用完时:西方富裕生活的终结》《金翅雀》《发光体》《巴赫:天堂城堡的音乐》《结束和平的战争》《向前一步》《睡着的钥匙》《世界...

孩子的书架上总是缺少一本人物传记--暑期书单1

孩子的书架上总是缺少一本人物传记--暑期书单1

绘本《孔子》插图。要说什么故事可以历久弥新,那么除了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恐怕就是牛顿被苹果砸、富兰克林放风筝等名人故事了。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生活中,那些因其突破了个体或社会的限制而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不论过去多少年,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都会令我们为之动容。但放眼童书市场,人物传记的同质化现象...

书单|岁末节多,来看看这些最适合送礼的书~

书单|岁末节多,来看看这些最适合送礼的书~

临近年末,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郁,除了整天盼望着放假回家,很多人已经开始头疼送礼的问题了:圣诞节年年苹果加口红,怎么样才能有点新意?已经红酒加牛排地迎来了好几个新年,今年能不能换个花样?除夕红包从6块钱发到666,怎么年味却一年不如一年?去年才给女票买了铂金包,今年情人节再送包得多长几个肾?如何送出一...

16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中信好书,本本深奥

16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中信好书,本本深奥

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也就是今天啦)。哲学,听上去像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学科,但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的痕迹。如何分配我们花费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上的时间?这在于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衡量;而我们如何评价社会事件,则关乎我们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和他人争论时,如何一针见血地揪出对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