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宪法《明朝大博弈》:朱元璋与刘三吾之间的复杂关系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皇权得到高度集中,而皇权的高度集中,也意味着朝堂格局异常复杂,君王与文臣之间的博弈越发激烈。历史作家章宪法在《明朝大博弈》一书中为我们讲的典型事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文臣刘三吾之间的复杂关系。
刘三吾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元朝末年的知名文人,刘三吾本人也具备丰富学识。《明史·刘三吾列传》里记载道,刘三吾为人慷慨,坦率诚恳。在73岁那年,刘三吾被朝廷命官茹瑺举荐给了明太祖朱元璋并大获赏识。
刘三吾为人耿直,得罪了许多权贵,甚至还得罪了朱元璋,由此展开了君臣之间的博弈。在君与臣的博弈中,比较典型的事情有这么两件:一是,刘三吾参与立储一事,几乎改变了明朝的格局;二是,刘三吾因为“南北榜案”而触怒朱元璋,最终被送进大牢。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开始思考立储这件事。他在朝堂上说:四子燕王朱棣,性情勇武,和我极为相似。很显然,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立储的人选。
但是,刘三吾从儒家礼法的角度指出:如果立燕王为储君,那么排在他前面的秦王和晋王,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最终,朱元璋按照礼制,把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如果刘三吾没有提议,那么,燕王朱棣就直接成为太子了,这样的话,朱允炆就不会成为建文帝,以后也就不会发生靖难之变。
刘三吾参与立储这件事,直接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降了刘三吾的职位。在这场君臣博弈中,刘三吾心灰意冷,告老还乡。可是,刘三吾回家不久,又被朱元璋召回朝廷,官复原职。这就有了君臣之间的又一场博弈。
洪武30年,刘三吾奉命主持会试。放榜以后,大家发现,这次会试录取的51人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落榜的学子们提出质疑:会试考官们都是南方人,所以,朝廷偏袒南方人。落榜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状告主考官刘三吾以及其他考官,偏私南方举人,并存在徇私舞弊行为。这就是明初的“南北榜案”,也称“刘三吾舞弊案”。
面对质疑,刘三吾声称:北方地区经过前朝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文化遭受毁灭性冲击,所以,北方学子的文化程度与南方学子存在差距。朱元璋为了平息这场事件,杀了20多名官员,并把刘三吾发配充军。
朱元璋与刘三吾之间的博弈,是明朝君臣博弈的一个典型,而这种君臣博弈的特点则在于,君王需要取得臣子的信任,以便臣子为自己效力,但同时又必须时刻提防他们。为防止文臣权力过大,朱元璋取消宰相制,设立内阁大学士,所谓的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顾问。
与唐宋两朝相比,明朝的文臣活得非常压抑,他们稍有不慎,就可能得罪皇帝而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明朝帝王要不断巩固皇权,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得当的事情;而儒生出身的文臣,则从儒家礼制出发,对帝王的行为进行约束,再加上明朝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高潮时代,刚正不阿的士大夫,往往对帝王报以更高的道德期待。这样一来,矛盾便在所难免,君臣之间就会出现一次次的博弈。
这种君臣博弈背后的权力逻辑就在于,文臣维护儒家礼法,帝王则要集中皇权,并维持政局上的平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宁可牺牲掉无辜的臣子。明朝正直的文臣不少,他们因为坚守自己的道义而牺牲生命。然而,明朝的君主并不需要文臣的正直,他们只需要文臣听话。
就像刘三吾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从儒家礼制角度出发的,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臣子太能干,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威胁,而文臣不过是替罪羊。
就像“南北榜案”中死掉的这些文臣,不过是朱元璋“搞平衡”手段下的牺牲品。在明朝,文臣不能对皇帝的决断说“不”,更不能跟皇帝对着干,像刘三吾结局还算不错,而嘉靖帝登基之初就与群臣发生了冲突,最终,有一百余名文臣下狱,有17人因廷杖而死。
文臣死守礼法规章,明朝帝王为的是加强皇权,内阁虽然维持了朝政的正常运转,但是,内阁也没有削弱皇权。像唐宋两朝,君臣齐心合作的情况比较常见。而在明朝,君臣之间只有博弈,皇帝不信任臣子,但又依靠臣子保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臣子不论做得多好,多么忠心,都会受到皇帝的猜忌。
这种君臣之间的博弈,对明朝社会造成的后果就是,众多儒生出身的文臣,为了明哲保身,不再为了国家大事而与皇帝相争,越是到了明朝后期,这种情况越是普遍。
像明朝初期刘三吾这样刚正不阿的臣子,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很少见了。崇祯帝自尽时,官员们并没有非常痛心,而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京城大小官员却夹道欢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明朝君臣博弈的矛盾有多么激化,臣子对皇帝的怨念有多深。
头条作者:妖精,欢迎大家关注。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