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有感 > 鲁迅的“见镜子有感”的意思在镜子外,但都是从镜子里演绎出来的。

鲁迅的“见镜子有感”的意思在镜子外,但都是从镜子里演绎出来的。

3年前 (2023-01-05)读书有感

作者 | 莫雨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1925年2月9日,鲁迅写过一篇名为《看镜有感》的文章。这篇文章,刊载于1925年3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十六期,收录在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初版的文集《坟》里。

《看镜有感》的结构奇巧:开篇和结尾说镜子,中间的核心部分谈的却是汉、唐、宋及宋后对待外来物事、文化的不同态度。虽意在镜外,但都从镜中演绎而出。可谓:一镜窥天下,镜里有乾坤。

因为“海马葡萄镜”里的葡萄,鲁迅对汉、唐赞颂有加: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民族也好,国家也好,要强大就要有包容一切、兼收并蓄的胸怀。正因为包容外来的植物、动物等,蓄收外来的宗教、文化等,坚持海为中用、洋为我用,汉、唐才既国力强盛又雍容博大,才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气势和“天可汗”气度。我们今天常说的“汉唐气象”虽也指国力,但更多的却是指胸怀与气度。更重要的是,博大的胸怀与雍容的气度并不单属某一个人,也不只属某一集团,而是全体国民的性格。人人有之,民族也好,国家也好,自然也就完美地具备了。

而到了宋,情势为之一变。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

宋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正如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份儒学,虽源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于汉武时期的独尊儒术,但真正成熟、定型却在宋之理学。不仅儒学如此,诗词、绘画、书法等等文化的其他方面,到宋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熟到了极致。登峰造极了,自然就会睥睨天下:普天之下,我乃天朝,一切应有尽有,周边蛮夷的雕虫小技,都与我无关,于我无用。于是,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闭关锁国。这种情势和心态,在开初或许是真实真诚的,到后来就渐渐沦为闭目塞听,自欺欺人了。明明是技不如人,较开明者都还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别说墨守陈规的冥顽不化者了。所以,一种文化登峰造极之后,必须注入新的血液,否则就会因成熟过度而变质,腐败,腐烂。今天,世面上到处都是赞美宋朝的书籍:把积弱之宋,赞到天上云间;把纳岁币之宋,说得天花乱坠;把疆域零落之宋,绘成艳丽无双。这,不知是喜还是忧,是祸还是福。

国人历来喜欢拿镜子说事。

《红楼梦》第十二回里有“风月宝鉴(镜)”。正面照,是位妖艳的美女;反面照,是个骷髅。送镜子的跛足道人,本是想警醒迷恋王熙凤而不自拔的贾瑞:迷恋美色,只能成为骷髅。但贾瑞却天天翻照正面,终至不治而亡。清醒如鲁迅者面对所谓“大宋”,看到的亦如“风月宝鉴(镜)”的正反面:正面光鲜亮丽,惑人眼目;反面的真相却残酷无比,画皮之下其实是一具骷髅,至少也如张爱玲所说“一袭华丽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里有“照妖镜”。六耳猕猴变身为行者,闹到玉帝哪里,玉帝传旨托塔天王拿出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结果,天庭里的照妖镜徒有虚名,“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无奈,只好将二者“赶出殿外。”有的镜子亦如照妖镜,难辩真假。今日的宋迷们面对所谓的“大宋”,眼睛亦如托塔天王手里的照妖镜,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在故纸堆里看,在自我想象中看,看到的都是只要“奋起千钧棒”,就“玉宇澄清”的美猴王。

为什么汉唐与宋及宋之后有这样的区别呢?鲁迅一言中的: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屋王和屋奴的宝贝。

当今之中国,尤如鲁迅笔的汉唐,“魄力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改革开放的国策从1978年至今一直未变,也不可能变。几十年的潜心建设,兼收并蓄,成果斐然:人民生活富裕,国力日益强盛,中国速度享誉全球,基建狂魔令世界咋舌。虽也有“神经”“衰弱过敏”者,满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臆想,偶发杂音,偶有过激,但终究只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反观当今之昔日世界霸主,遇到华为,“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抖成一团”,举全国之力来对付,还“想一篇道理来掩饰”。其情其态,与鲁迅笔下“劾洋人汤若望”之杨光先,在“大著《湖雅》里”研究出“还是铜镜好”的汪曰桢,不正是一路货色吗?

鲁迅就是鲁迅。他眼光独到,揭穿了旧中国落后的腐朽之根。他笔触老辣,揭露宋及宋之后的世相毫不留情。他是穿越时空的闪电,一世纪前写的短文,放之今日世界,既令人目眩,亦令人心惊。目眩者,将沉思自省,比如今日之中国;心惊者,或恼羞成怒,比如今日之昔日世界霸主。

鲁迅的《看镜有感》,虽意在镜外,但都从镜中演绎而出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shutuijian.net/yougan/202301/275.html

“鲁迅的“见镜子有感”的意思在镜子外,但都是从镜子里演绎出来的。” 的相关文章

图书馆应该放什么书?了解读者需求并改进服务

图书馆应该放什么书?了解读者需求并改进服务

好书推荐:为进一步提高馆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切实了解读者需求,提升图书馆馆藏质量和图书流通率,4月29日在滨州市图书馆举办2019年滨州市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读者四方见面座谈会。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科科长王志伟、滨州市图书馆馆长高青、滨州学院图书馆馆长李树棣、滨州市电视台副台长赵雪松、山...

会写读后感有很多好处。能够双重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现。

会写读后感有很多好处。能够双重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现。

说起写读后感,很多学生的操作模式往往就是把书里的内容再重复一遍,最后加上一两句自己的总结。这种写读后感的方式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也会有读后感的训练。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写读后感?能够培养学生哪一方面能力呢?其实在语文课本中也有明确的说明。关于写作的内容是有关于写读后感的,往往是为了让...

42篇读后感的总结(上)

42篇读后感的总结(上)

“散文”一词不仅是一个汉语词汇,也是指一种文体,可能大多数人对于“散文”一词有文采焕发和犹行文这两种释义不是太清楚。我们多数人也是因为在上学时,学到了散文体裁的课文才开始注意到“散文”这个词的。“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论语》、《孟子》、《庄子》,这些都是以论说诸子百家思...

时代阅读:鸡街小学六年级读后感(李泽金、林毅子、罗成艺)

时代阅读:鸡街小学六年级读后感(李泽金、林毅子、罗成艺)

阅读书名:《青铜葵花》阅读者:李泽金指导教师:高美玲所属学校:个旧市鸡街镇鸡街小学《青铜葵花》有感放下《青铜葵花》这本书,我的心情依然无法平静,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书里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令我深思。这书主要讲述了城市女孩葵花从小就没有了母亲,七岁时随着爸爸来到一个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但爸爸的意外死...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的小说,酣畅淋漓。高加林,农民出身,高中毕业,谋了一个民办教师的职务,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被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通过关系,恢复了农民的身份,代替他的是高三星,高明楼的二儿子。这个情节和少平当年的遭遇基本一致。高加林从此一蹶不振,在父母的劝说下,经过一个月的挣扎,最终选择与生活妥协,天不...

《活法》第三章《磨灵魂、擦心灵、沈阳》读后感

《活法》第三章《磨灵魂、擦心灵、沈阳》读后感

正确的为人之道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东西,而是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极其简单的、理所当然的道德心、不可说谎,要为人正直,不能骗人,不可贪心,重新思考这些单纯的规范中包含的意义,严格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把磨砺人格做为人生目标,谁都逃不过,神仙尚要渡劫,而我们想要达到更高的层次,也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