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不读书,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能否创造出卓越的愿景、思维方式和做事的方法,这种思维和想象本身就是读者的“亲身经历”。现代社会进一步扩展到视听、搜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无论什么“亲身经历”、“间接体验”都能获得新的知识。书中的内容是,走在前面的“有心人”得到了启迪,其次,要有“头脑”,能够创造出卓越的愿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第二,一个人的卓越愿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学校教育、社会舆论都提倡大家要多读书,但是,生活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人:
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看,答案就出来了:
1、读书有什么作用?
2、一个人卓越的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怎么来的?
只要把这两部分的答案,放在一起,就会发现:
能不能产生卓越的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关键不在读不读书上,而是在「心智系统」的水平上。
一、读书有什么作用?
读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获取知识,二是与作者对话。
第一个作用中,人通过获取「间接经验」开阔眼界。
第二个作用中,作者的语言,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想象,这种思考和想象本身是读者的「直接经验」。
1、读书的第一个作用,能不能被替代?
第一个作用是获取知识,其实用其他方式也能获取,读书并不是唯一途径。
人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经历,去获取「直接经验」。
至于其他「间接经验」,历史上有说书、听老人讲,现代社会更拓展到了视听、搜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也不是只有读书。
只要是一个「有意识地去感受」的 「有心人」,任何「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
那为什么全社会一直要提倡读书呢?
一是获取知识的效率、密集度,通常比其他方式高;
二是全社会的思维惯性,以及价值导向。
毕竟,书上的内容是行走在前的「有心人」已经感悟到了,记下来的,读者可以马上拿来用,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
全社会推崇、培养这样的「有心人」,肯定是大好事!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会死读书,死记硬背他人的「间接经验」,到处套用,那肯定是不可取的,那是愚已愚人,绝不能提倡。
现在的问题是,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还成为了砖家、带路党。
2、读书的第二个作用,能不能被替代?
这第二个作用,与作者对话,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这原本就是读书之人的「直接经验」,而「读的对象」可以变化。
在头脑中,有这种「对话」意识的读者,听、看任何其他东西,也能激发思考和想象,读书不是唯一途径。
综上,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对话对象,读书都是可以被替代的。
而要有能产生卓越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的「头脑」,关键可不在读不读书上,而是在拥不拥有相匹配的「心智系统」上。
二、一个人卓越的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怎么来的?
从《老子》最早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记录的「心智系统」模型可知:
人有两套「心智系统」——「第一套心智系统」和「第二套心智系统」。
一般人只会使用自己的「第一套心智系统」,进行普通水平的思维,处理日常事务。
而少数人,能启用自己的「第二套心智系统」,进行各种高端思考,想出各种高明的对策,这就是那些「卓越的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能启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中,大多数人是天生就会,但表现是:
突然启用,又突然停用,偶发地,不自主地;
还常常被限定在特定领域中,不是通才;
而且年龄越往上长,能进这种状态的时间越少,之后不知什么时候就完全消失了,不再出现。
这样的人,所有曾经的洞察、远见等,都会作为「经验」,被记录到「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经验库」中,以备日后在相同情况下,作出同样反应。
虽然这些「经验库」中已有的「反应模式」,对于只会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一般人而言,看起来挺厉害,但TA们已经不再能重新启动「第二套心智系统」创造新的「应对方式」。
偶尔能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但能自主地、随时启用自己「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非常稀有。
其实,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从轩辕黄帝开始,到老子、庄子、孔子、王阳明一路传承下来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就是在教人如何学会自主地、随时启动自己的「第二套心智系统」,使心智水平、思考能力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弱。
结语
我们身处这个呼唤「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等高端思考能力的新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来」读书方式的利弊。
并且,需要思考全面「优化」信息获取方式,最终为更有效地开发人的「高端思考」能力服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是现代人提升思考水平、提升读书水平的极佳方法。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