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读后感:生育繁衍,庄严庄重也很痛
2021年三胎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了。
面对生活重压,生还是不生?生几个?
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个难题。
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
生育繁衍,都是个庄严庄重也很痛的话题。
莫言的小说《蛙》,为我们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真实的生育史。生动再现了,一对夫妻一个孩生育政策,在农村艰难的推进过程。
《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妻子因为想为家里生个男孩,偷偷取下避孕环,怀上二胎。在当时,超生是件天大的事。如果生了这个娃,我只能放弃部队晋升的机会,回家务农。主抓计生工作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坚决不同意我们生二胎。她带领计生工作队和我们全家斗智斗勇。在地窖中躲藏多日的妻子,无奈跟着姑姑去做人工流产手术。术中妻子大出血,姑姑不顾个人安危,抽取自己600毫升血给她输入。但也没挽回妻子的命。在妻子的葬礼上,岳母用剪刀刺伤了姑姑,血流满地。
《蛙》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的语言幽默生动 ,故事情节却常常让人有切肤之痛 。
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推行,像一场绵延不断的战争。有流血有牺牲,也有战后创伤。
小说的故事线索是姑姑的一生。姑姑是新中国培养的乡村妇产科医生。50,60,70年代姑姑是快乐的,国家鼓励多生,姑姑接生的小孩不计其数,人们爱戴她,她是人们心中的送子娘娘。80,90年代,姑姑主管计划生育,她的心是硬的,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把超生的妇女追得无路可逃。她变成了人人痛恨的杀人魔王。面对辱骂和伤害她从未动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退休后,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她见到与娃同音的蛙就会晕倒。她无法入睡,那些夭折的娃,变成蛙拉扯她。那些因为超生死亡的妇女也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
但她固执地认为,她不能死,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他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她把未来得及出世的2800个计划外小生命,一个一个复原,制成泥娃娃在家供养。以此来赎罪。
到底是谁有罪?真正需要赎罪的人是谁?莫言在书的最后,给出压在他心头的八个大字: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这种发自心底的自省,是对历史最负责任的坦诚。
我感觉天天在赎罪的姑姑是最无辜的。她像一个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士兵,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后,精神崩溃了。她不需要赎罪,而是需要和战后应激性创伤做斗争。最后的话剧,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应该给予姑姑的关爱和温暖。太完美了。
桎梏两代人的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历史,两代人的苦难和付出是否值得?值得后辈思考。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虽然政策不同了,生育繁衍,还是一件庄严庄重也很痛苦的事。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中国能否打赢这场人口大战?也是个值得这一代人持续思考的问题。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