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头条节目《我在岛屿读书》感慨良多(生命如斯,余华教会了我们什么?)
不少人(包括我)都是因为余华而点开这个节目的。
余华是谁?不论你平时爱不爱读书,你都可能认识这么一位作家,他叫余华,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作品也曾由巩俐和葛优主演、被著名的张艺谋导演翻拍过。
大多数人只是通过《活着》这本书了解他,有一部分原因是如今许多语文老师会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阅读。《活着》这本书在各大购书网站上也常年在热度前排。
而关于作家余华,你又了解多少呢?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是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
面对不感兴趣的职业道路,余华懂得寻求改变。高考落榜后,余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在日复一日的看牙工作中,他渐渐感到生活的枯燥。他说,人的口腔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他感到一片灰暗。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华了解到文化馆的工作十分清闲。他羡慕在文化馆工作的人经常有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便也萌生了进文化馆工作的念头。可是他既不会作曲,也不会画画,只能走文学创作这条道路,才有可能进入文化馆工作。思考过后,余华翻开了《人民文学》杂志,从简单的标点符号运用学起,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后来,他的文章被北京一家杂志社看中,而他也成了唯一一个入选到北京改稿的人。如今,他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作家。
坚定目标,不惧险阻,余华懂得迎难而上,磨砺自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写作初期,他经常被退稿。有时候一篇稿子能被退几十次。可是他毫不气馁,依然坚持走这么一条艰难的道路。
幽默风趣,余华懂得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与闪光点。余华冷峻的笔触会让人以为他的性格很严肃,而余华本人是否如他的文风一样冷酷?并非如此。余华在作宣讲时,常常眯着眼睛,笑着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在《朗读者》中,他分享年少时因为误会被医生父亲剪去盲肠的经历,令董卿多次忍俊不禁。他就是这样一个风趣幽默、头发微微花白的“小老头”形象。不少人都在认识到余华这一面后大为震惊,原来余华这个人是这样的有趣幽默,与自己心目中这个大作家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润泽后辈,余华懂得用自己的羽翼护佑新人的成长。目前,余华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的职务。在他的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与学生们的关系十分友好。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平辈一样,经常想朋友一样聊天。提起学生,语气中尽是骄傲。
重情重义,余华深刻地记得与故友相处的点点滴滴。那样的看重友谊的他经常怀念起已经过世的作家好友史铁生。史铁生是著名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因为双腿瘫痪,曾一度陷入对自我的否定中。但后来,文学拯救了他的人生,他用写作完成了自我救赎。而余华始终对史铁生保存着最崇高的敬意,他对这位亡友的过去的音容笑貌十分难忘。在一封信里,史铁生写信给他分享到自己被分到了一间四合院,他觉得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余华说,铁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论世界怎么对待他,他永远热爱生活,不怨恨,不沉沦。他提起史铁生的神态中,满是他的怀念。这样纯真的友谊让人不免动容。
经历过多少生命的流逝,余华写出了《活着》这部作品。书中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在年轻的时候,他曾是一个家世显赫的富家子弟,但因为风流嗜赌的性格,他把祖上积攒的全部家财都败光了。此后的几十年,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孤寡老汉,守着一头老牛、几亩薄田,苟且度日。余华用极简的文字,以朴素、粗粝甚至是有点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几十年的悲惨命运。但也恰恰反映了余华的人生态度。那就是看清生活本质。
罗曼罗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也依然热爱生活。正如余华在《活着》中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活着是一种特殊的意义,也是一种最大的人生价值感。”
余华教会了我们什么?他教会了我们,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心怀对生活的热爱,好好走下去。
余华的人生,精彩,十分精彩。
生命这条长河,我们会欣赏到很多沿途的风景,也会错过许多船只与大鱼。也许我们会被风吹得找不着北,失去航向,可是我们一路顺流而下,最终会找到自己的流向。不论如何,我们都要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有轨迹。
生命如斯,余华教会我们如此。
头条作者:新传小岸说,请各位看官多关注作者。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