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书院」《秋园》读后感
《秋园》读后感
出生于1914年的秋园,丈夫是当地一位国民党的文职官员。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他们一家颠沛流离,在苦难中挣扎度日。秋园生过五个孩子,却只活下来两个。在失去丈夫后,秋园独自带着两个尚还年幼的孩子,流落到湖北艰难求生。秋园的女儿,也就是《秋园》这书的作者之骅,自小就饱尝了贫穷和饥饿,母女俩为命运抗争,为生存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当晚年的之骅,回首并写下她们两代女人的坎坷命运,才开始了结束她一生苦难的真正救赎。
“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读到书中这一段,不由也激起我想拿起笔的欲望。儿时的我也曾有过长大后做名记者的梦想,但早就荒芜丢弃在岁月的长河中了。相比之骅在四平米小厨房的困难环境中,在照顾年老多病的丈夫,和承受生活的重负中,仍能完成自已的文学梦想,我为此而感到羞愧难当。
现在的我衣食无忧,却漫不经心的虚度每一天天的时光,生活中除了学学舞蹈、翻翻闲书。就再也没有了其它的兴趣和向往。所幸这时加入到兰心书院的读书写作训练营,才激发了内心深藏的文学之梦,重燃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生命之光。
只是由于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的原因,我离家较早,和父母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儿时的记忆中父母总在忙工作,是家里的老保姆照顾带大了我们。但有几个场景深刻在脑海,每次吃饭,父亲从不让母亲下桌,都是我们做儿女的抢着替母亲添饭;文革初,父母被戴“牛鬼蛇神”高帽游街示众后回到家,我们姐弟妹害怕哭泣,围坐在沉默的母亲身边,而父亲却拿出小红本的毛主席语录,轻言安抚着他的妻子儿女。
从“牛棚”请假回家的父亲,戴着老花镜,缝补妹妹因摔跤裤子膝盖上的破洞;当父亲看到熬过审查终于回到家的母亲,满目痛惜的潸然泪下……。只有这些记忆的片断,抅成了父母在我心里永远的遗憾和念想,因为随着父母的先后离世,让我再也无从拿起笔,去追寻他们的人生轨迹,去探究父亲对母亲那种情的入骨,爰的深切。
书中细述了秋园一生历经的苦痛,这也是那个年代,生活底层女人普遍的命运多舛吧。而最让我怦然心动、感叹的还是之骅,她一生都在为生计奔忙,到老年了,她却从来不曾泯灭内心对读书学习的渴望,还能坚持着在一地鸡毛的生活琐碎间隙中,写出她的母亲,还有像她们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普通乡间人的悲苦离散。
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呢?也许我所经历的还不能称之为苦难,但我也有对人之美好感情上的追求和向往,有退休后丰富的舞蹈时光,还有我熟悉身边的这些热爱生活的,舞蹈姐妹们多彩的人生,这也可以是我以后写作的素材和动力吧。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