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有感 > 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更“发光”?

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更“发光”?

3年前 (2023-01-07)读书有感

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一个更“发光”?

纸质书与电子书,哪个更发光? 无论图书怎样智能化,怎样ALL IN,读书都是一个需要坐冷板凳、平心静气的精神之旅。奔腾的5G、6G、7G,都不如读书人一颗奔腾的大脑。

有人把地铁里的纸质书视为发光体,说读书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他们构成了地下流动的图书馆。似乎读书的大妈有别于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扯丝巾摆POSE的大妈;似乎读英语原版小说的穿破洞仔裤的年轻人更时尚……

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纸张,在如今这个一个季度销售1亿部手机的中国,格外被意义化。一本纸质书就是一个分水岭?呵呵。

当你在地铁玩手机的时候,她在“读书”,读书二字加黑加粗,重读。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语境就像黑衬着白,煤球里藏珍珠。其实,地铁里低头族,很多人在手机上读书,用Kindle读书。亚马逊早早就宣告电子书销量超过纸版书。严格说,不会放光的纸质书并不比发光的屏幕,更发光。被纸质书映衬的脸,并不比被屏幕照亮的脸,更光亮迷人。

电子书、纸质书的缠斗、争吵已经很多年了,按下不表。

在手机上,我用破碎的时间,读了不少书。奇特的感受是,无论你身处何处、何时开启哪一页开始读,都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读,而是一支部队,千军万马跟着你,一本书,有海量的眉批、评论,那是纸质的留白处不容的。读到某处细节,你心有戚戚焉,手指划开批注,发现无数的脚印、声音在这里停留。

一本尤·奈斯博的推理小说,我读了18个小时,就像和一群人一起长途旅行, 也像听了18个小时的交响乐,不同的视角、人生阅历、观点在这里碰撞。

比如作者笔下写道,一个屋子里,墙上挂有一幅K2的画。眉批处、立马就有人科普K2。K2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但因为冰川、岩石、高空风、雪崩,以登山者27%的死亡率远高于珠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在冬季被攀登成功的8000米级山峰。

这样的点多了,就会发现,你读完一本书,就像读了好几本书。大家会一起谈论一本好书,感觉从作者的第一个字开始恋爱,到最后一个字读完,失恋。那种读书的快乐,单纯且热闹。

我也爱买书,家里最大的一面墙给了书,可它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蔓延,长着腿儿似的到处跑,入侵了家里的角角落落,看着那些无处不在的书,我很是感慨:在北京近十万一平方米的房子里,胳膊抡到的每一个弧都是辛苦拿银子换的,书的附加成本太高了。

可我读的速度跟不上买的速度,正像这个知识焦虑时代很多人的病症一样:以拉稀的速度买书,以便秘的速度读书。

纸质书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看到手写的有温度的眉批,就像千山万水得到一只漂流瓶。

我记得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一段话:“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读着读着,我的牙齿也动起来了,我在旁边的空白处下写:“哈哈哈哈,太有意思了,我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多年后,这本书传到了我上小学的女儿手上,她读到文章,看到我留下的眉批,也写了一段:我也是,我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真是一段美好的文字,用了几代人好几张嘴巴来咀嚼。我真希望我女儿的女儿,也能看到这本书,这段话,这段祖传标注,说不定,她的牙齿也会动。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孰高孰低。我在想,若干年后,电子书长什么样?我们会拥有更高科技的、保护视力、看起来似纸非纸的“纸张”?读马丁的小说《权利的游戏》,可以随时切换到了电视剧的场景,读到某处地理名词,可以调用博物馆、图书馆的资源?我们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戴着特质眼镜,葛优躺就能博览全书?

可无论图书怎样智能化,怎样ALL IN,读书都是一个需要坐冷板凳、平心静气的精神之旅。奔腾的5G、6G、7G,都不如读书人一颗奔腾的大脑。正如读林海音,那些牙齿动起来的感动,是会穿透百年的。

与其说,读书这个行为方式变了,不如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shutuijian.net/yougan/202301/784.html

“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更“发光”?” 的相关文章

看书有感觉。

看书有感觉。

即时随笔:我有一个愿望:在我年青的时候,我属于诗的,当我老了时候,诗是属于我的!在《红楼梦》里,香菱学诗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正所谓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吧!其实中在文学样式中,诗是最难译的,你可以译出它的意思,却很难译出它的神韵!以我自己...

读后感怎么写好?老树有妙招。

读后感怎么写好?老树有妙招。

穆老师认为,要想写好一篇读后感,不仅要对作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还要懂得读后感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做到这些后,才能更好地付诸于笔端,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或某种情感。接下来,穆老师为大家做一个详细地理论解析吧!如下:一、读后感定义及关键词二、读后感标题种类三、写读后感准备工作四、写读后感方法如果您觉得不错...

读“滕王觉书”这五句话,人生就读懂了!

读“滕王觉书”这五句话,人生就读懂了!

公元675年,在滕王阁重新修建后,当地长官宴请宾客以示庆贺。恰逢南下探望父亲的王勃途经此地,便受邀参加聚会。席间有人提出以滕王阁为题即兴赋诗。于是才华横溢的王勃,酒至酣畅,挥毫泼墨,一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就此诞生。全篇辞藻华丽,典雅工巧,更蕴含着自己半生零落的良多感慨。从年少的名动山河备受青睐,...

读了“沉思录”,我才明白,“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就是往里走”!

读了“沉思录”,我才明白,“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就是往里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帝王,将自己的生命感悟一字一句写成书。书中很多道理历久弥新,被后世无数人称为“人间清醒”。此书作者是马克·奥勒留,身为古罗马皇帝,他却被后世的罗素评价为“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奥勒留在戎马倥偬的生涯里,深度思考人生,写下这本哲学著作《沉思录》...

豆豆三部曲“背叛”读后感

豆豆三部曲“背叛”读后感

这本书评写完,三部曲的书评就都写完了。作者:豆豆,女,中文名:李雪。生于1970年,工人,高中文化。1997年完成《背叛》,2005年完成《遥远的救世主》,2011年完成《天幕红尘》,俗称豆豆三部曲。作者为人低调到你想象不到。仅有两次小范围的露面。一次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道》的改编,一次是一个...

走一条路,带着历史“文化古旅”读后感

走一条路,带着历史“文化古旅”读后感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蹒跚在祖国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桥流水,他千里行走,风尘作伴,用有限的光阴去探索古老的回响。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未曾了解过那些隐藏在背后深沉厚重的历史。懵懂无知的我只能跟随着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