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阅读的方法》-设定 我们来假设一下
看到“设定”这个词是本章的主题,我表示兴奋。作为质量工程师,设定检验频率,斟酌再三;作为业余程序员,设定函数里的各类参数,乐此不疲;作为业余作家,设定故事情节,抓耳挠腮,时不时拔下一根胡子,有时灵感就来了。
世界假设如此……
有一类科幻小说设定一种未来的情境,像玩多米诺骨牌那样,推倒第一块,然后把它丢到人类社会内部的链条中,看看究竟会演化出一个怎样的局面。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如果能跳过当下,直接一眼看到文明的尽头,彼时的社会景观会不会吓我们一跳?
有些人拥有一种能力,能把一个复杂情节的故事概括为一句话。让人看了后感叹,噢,原来如此,发出“概括得真好啊!”的感叹。如果把故事比作一条鱼,他们是吃鱼的高手,刮掉鱼鳞、扔掉内脏、吞下鱼肉,最后剩下完整的骨架,即故事的内核。
这一章中罗胖不惜笔墨,几乎是举办了一场刘慈欣作品展,一句话概括一个故事,还是提问的方式,悬念感极强,使得我对刘慈欣《三体》和《流浪地球》外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大人都将在一年内死去,整个世界都交给13岁以下的孩子,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要讲的故事。
如果人类有了一个超级计算机,用它可以查出人类社会的所有真相,从此,任何犯罪,甚至每个人的每个小过失,都能被追查到底,人类社会会变得更美好吗?这是刘慈欣的《镜子》要讲的故事。
如果当年郑和没有停下,而是继续沿非洲海岸向西航行,历史会怎样改写?这是刘慈欣的《西洋》要讲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现在有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可以向更高等的文明询问你最关心的宇宙真理,但代价是你的生命,你会问吗?这是刘慈欣的《朝闻道》要讲的故事。
如果任由贫富分化发展到极端,全世界99%的财富都集中到一个人手中,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刘慈欣的《赡养人类》要讲的故事。
如果一个人被困在地心,船舱的生命保障系统可以维持几十年,但他就是没有任何被救援的可能,这个人会怎样度过余生?这是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要讲的故事。
世界何以如此……
有一套书反向操作“设定”:已经在现实中看到了某种“结果”,倒回去追问,原因是什么呢?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成因都非常复杂,任意一种单一解释都不免片面。但这个思想游戏的过程非常有趣,在一丛丛纷乱的历史元素中看到一根可能存在的因果链条,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命名成XXX猜想,即便尚未被证明,也很有成就感。
比如历史上为何秦能灭六国一统天下?后世有着各种猜想和论断。记得高中时学苏洵的《六国论》,一次语文考试就出了这么一道作文题。我当时提出的猜想是“合纵的失败和连横的成功促成了秦国的统一”,结果得了全班最高分,嘚瑟一下。
世界竟然如此……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生活在一系列基本设定中。秦始皇的设定是,只要措施得当,帝位传承就可以万世不绝,然而实际却二世而亡;我自己的设定是,只要坚持写作,写出高水平的作品,就能出书收版税、接广告变现,然而实际却天赋没挑中、运气未光顾、只剩勤奋一条路,却还得了干眼症,每天能对着屏幕的时间相当有限。
与其说世界竟然如此,不如说世界本来如此。通过阅读更多人的故事,就会明白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牢固。万维钢老师捧着《你有你的计划,这个世界另有计划》一书匆匆走进教室,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我瞬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开笔记本,认真听万老师上课。
人世间的竞争,往往并不是力量和智慧的决胜。博弈双方虽然在下同一盘棋,但是各自脑子里的“设定”并不相通。最后决定胜负的,其实是谁的“设定”更符合时代潮流。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