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系列day1: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题记
“全世界发展的差异快慢是由智力因素造成的吗?”在此书的开头作者提出了这个思考,即人种决定论。文中作者指出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否定了人种决定论。他认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发展,原因在于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本书从不同的方面对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的塑造进行了探讨。总结来说,这是对于种族歧视和优生学等理论非常强有力的辩驳。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了粮食生产的不同,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农业社会最终战胜了采集社会就证明了农业的关键作用。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个因果关系在于,获取更多的食物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在数万年前人类社会都处于采集捕猎时期时,有一部分地区却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农业社会。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中美洲以及中国,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壤肥度以及可供驯化的动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因此在自然环境上这些地区占据了优势,而相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原始的采集社会具有不稳定性,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不用每天为捕猎和采集奔波,这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闲时间用于发展新技术。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器具因此被生产发明,牛羊等牲畜也因此被驯化,天气预测和记录使得文字得到了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农业社会中所能承载的社会规模远超采集社会,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催生更为复杂的社会以及经济政治结构。
其次,地理因素也是一个造成其差异性发展的方面之一。它体现在不同大陆板块的走向,农业的扩散往往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一旦一个地区出现了农业技术,它往往会往东西方向扩散,这种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便于植物能快速适应不同的地区,而南北方向大陆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相识度恰恰相反。各大陆不同的轴线走向,对农作物、动物、技术、文字和其他发明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这个方面,欧亚大陆占据了优势,而这也是非洲和美洲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个因素也间接影响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这主要是通过粮食生产系统及其影响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的交流越多,影响力越大的地区就越容易辐射影响其周边地区,以中国来说,整个东南亚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不同道路的发展使世界地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群体对病菌的抵抗力方面,在农业社会规模下的地区的人口壮大起来,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让人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病菌和各类传染病在人类滋生的更加快速,“适者生存”法则让可以抵抗这些病菌的人活下来,这些活下来的人将免疫力传给下一代,进而整个社会的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都会随之提高。与此同时,能存活下来的病毒的杀伤力也更强。具有免疫力的民族,将疾病代入没有免疫力的民族,使得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病菌的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是改变世界史的一个关键因素,早在皮萨罗到来之前,天花、麻疹、流行病感冒、斑疹伤寒、腺鼠疫,这些病菌就已经杀死了大约95%的美洲土著,这些病菌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殖民者的步伐。
最后可以得出,各大陆技术发展的差异化主要有以下缘由:第一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技术传播的难易程度,大多数发明都是从别的社会传播过来的。第二是粮食生产使定居生活和财富积累成为可能,和文字一样,粮食的出现可以养活专门的人来研究技术,第三是更多的人口使出现优秀人才的概率越大。总而言之,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切,而不是人本身的差异。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全文逻辑性很强,作者深厚的学识让我学到了很多学科知识,也让我明白了世界发展差异的真正的原因。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