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阅读的方法》-抽象 那些伟大的概念
何帆老师的《变量4》用数十讲的篇幅,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各行各业的发生的事件,抽象为一个概念——大国腾挪。
香帅老师的《财富报告3》用数十万字的笔墨,归纳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市场上发生的大事件,抽象为一个概念——熟经济。
抽象是我们加工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一个求知者,总是在繁复的信息丛林中行走,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这时候,抽象的概念会伸出手,拉他一把。何帆和香帅两位老师很周到地为读者抽象好了全书所要阐述的概念,还很贴心地写在了书的封面上。如果让读者自己总结,读者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难保有人跑偏。
每当有新的想法或者灵感,我有写成文章的习惯。我本来想说,一般人很难有自己创造概念的经历。查阅自己写过的文章,居然发现很荣幸,自己在论述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和华杉《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时,曾创造过“目标群思维”这个概念。自己人微言轻,当然这个概念也只有自己知道。不管怎样,有过自己创造概念的经历也算满足了。
罗胖在书里说他有位朋友的妈妈是中学老师,上学的时候,他妈告诉他一个学习的窍门:新学期领到新书后,第一时间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然后整个学期的内容学起来就会很轻松。
关键概念就像是线头,抓住了线头,顺着绳索摸索下去,令人恐惧的茫茫大海就变成了波平浪静的游泳池。
如果没猜错的话,罗胖所说的这位朋友是李笑来。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以“我们重新认识了XXX”为题,和读者一起打磨了52个概念。
很多人只是知道一些概念,一问究竟,他们就不明所以了。普通人和有学识的人,同样生活在由概念构成的世界上。区别仅仅在于,有学识的人会借助阅读,往下深挖一点。哪怕只深挖一厘米,也会赢过99%的人。
不仅要深挖,最好还是自己拿着铲子动手去挖,而不是等到别人挖完,自己看上一眼而已,一边拍手一边惊呼,这洞挖得好深,好厉害噢。当自己还没掌握深挖的正确方式时,确实可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挖的,但看完学会后就自己撸起袖子深挖了。
要去深挖概念,因为很多概念的出处已经被遗忘了。有人还记得“逃之夭夭”的出处吗?只要稍稍深究一下,回到那个概念诞生的现场,我们就能看到无数闪电划过夜空的瞬间。
要去深挖概念,因为很多概念被过度简化了。有人知道“风险社会”的完整含义吗?
要去深挖概念,因为概念在流传中会“被污染”。概念就像纸币,一旦发行出去就脏了。经过的人都摸它一把,上面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指纹和微生物。若不深入地挖一点,就会对它充满误解和偏见。“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主张。但“中庸”一词经过漫长的传播,不幸“被污染”了,曾一度被人理解成了没主见、和稀泥的意思。而“中庸”纯净的意思是要求一个“君子”不偏不倚,在复杂境遇中秉持那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
将概念经过自己的思考,以此为基础,拾级而上。将概念内化为一种能力,而非变成偷懒不去深入思考的理由。
人类的知识负担太重,所以必须用抽象的概念来化繁为简。但当概念过于抽象时,我们又必须靠阅读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一个好的概念就像一杯意式浓缩咖啡,里面充满了诸多的风味,值得细细品味。别轻视任何一个概念,它们经常会带来新世界的消息。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的,“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