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张磊的《价值》一书,写下读后感,算是对阅读《价值》划上一段句号。说实话,阅读前报的期望本就不太高,阅读后也没多少惊喜,没阅读过的不建议购买阅读了。
不喜欢的原因,大概以下几点。
一,书中罗列了一大堆高端名词,而没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不够接地气。通俗的说,将简单的事情说得高大上,为了高大上而高大上,很像对上或对外做宣讲的做法,做投资,不应该追求本质,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吗?所以给我的感觉是彰显自己的成功多一些,对外输出教学少一些,难免会有些失望。举例来说,书中对于新消费概念的定义为:零售即服务,内容即商品,所见即所得,物质组成的产品力和文化组成的品牌力共同成为理解消费新趋势的符合视角。上面这段话读起来非常高大上,尤其是产品力和品牌力,加上力后尤其提升逼格,然而说了啥?服务,内容等虚拟的都可以作为商品理解,产品和品牌是新消费下最重要的两个东西。高大上的描述,如果不多读几遍加以理解,经常性会发生我读过了,时候回忆,却会发现啥都没理解的窘境,这就是我失望的第一点。
二,书中对于投资案例的分享,对于原因,只是聊聊几笔说了空洞泛泛的优势,对于投资过程中的方法,数据,完全没有进行分享,无法学到知识,这是我失望的第二点,同时又加深了此书是其宣传自己的印象。来看书中几个例子,对格力投资的原因是格力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在家用空调市场的占有率和产销量多年保持第一,更加令人信服的是,格力电器管理团队始终兢兢业业,对尊重市场规律,对价值创造规律的理解足够深远。完全是空洞的总结,没有数据支持,空调市场占有率和产量第一,占有率是多少?产量是多少?大概多少利润,竞争格局完全没有分享,对市场规律,价值创造理解深远,怎么理解的?未来规划是什么?我不相信高瓴投资时没有统计,然而数据完全没有分享,我们自然没法学习。
三,书中只说了成功之道,并没有说碰到的挫折,唯一提到的挫折似乎就是面试时对加油站预估模型的质疑,因而被淘汰的案例。这个挫折甚至不能算挫折,完全是自找的。书中举这个用例,本意不就想说面试的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只是照搬书上理论进行套用,然而个人觉得那个加油站预估模型挺完善的,可能一些细节点需要完善,然而张磊不关注大局,缺在细节上咬住不放,所以说是自找的。
说完了失望的点,再来说说学习到的点吧。
第一是关于价值投资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捡烟蒂,即企业的清算价值大于市值,以清算作为安全边际,类似于把一辆汽车买回来,拆了卖零件还能赚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这类便宜的公司已经很少了;第二阶段为寻找成长股,以内在价值作为安全边际;第三阶段即创造价值,即发现企业,并和企业一起提升企业的价值,3G资本即为典范,其实巴菲特也有很多参与公司的行为,也可认为是创造价值。
第二是“中国号快车”,请立即上车。投资,最底层的就是投资国运,过去20年发展最快的国家是谁,中国,也许这就是高瓴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一开始,就选择对了。今后投资股市,我们要相信,中国依然会持续的高速发展。
至于其他的think big,think long,守正用奇,溺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自下成溪这些观点,自然是正确的,只是我无法形成共鸣,只是当鸡汤喝了。
至此,《价值》阅读完毕,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复读。
好书推荐网:一个推荐好书、推荐小说的网站。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